二〇〇二年鞍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03年02月12日
信息来源:鞍山市人民政府网
【 字体: 】? 【打印文章】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按照建设现代工业强市、优秀旅游名市和先进文化城市的总体目标,以及“谋划大事、自我加压、破解难题、深度推进”的创新工作要求,以开放促改革、促调整、促发展,全面建设开放型地区经济。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完成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步增长。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09亿元,比上年增长11%。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1.5亿元,比上年增长7.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91.3亿元,比上年增长10.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66.2亿元,比上年增长12.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2万元,达到20582元,比上年增长10.4%。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税收收入突破60亿元。全市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3.5亿元,为年度预算的105.1%,比上年增长17.3%。全市财政支出47.7亿元,比上年增长7.6%,其中市本级财政支出25.4亿元。全年完成税收收入63亿元,比上年增长9.4%。其中,实现国税收入39.8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实现地税收入23.2亿元,比上年增长3%。

  “创城”活动硕果累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畅通工程”国家A类一等模范城市等一项项殊荣推动着全市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二、农业

  农业生产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2002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0.5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实现农业产值30.9亿元,比上年增长15.4%;牧业产值36.1亿元,比上年增长9.2%。农业种植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2002年,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基础上,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4.5%,其中稻谷比上年减少3%,玉米比上年减少2.5%;经济作物比上年增加24.3%,其中油料作物比上年增加24.1%,蔬菜比上年增加18.9%。粮食生产在播种面积减少,遭受春旱秋吊以及风雹灾害等情况影响下仍取得较好收成,全年粮食产量106.6万吨,超额完成全年计划6.6%。畜牧业生产在调整中求发展。全市大牲畜饲养量63.3万头,比上年增长3.9%,其中牛饲养量55.2万头,比上年增长4.9%;生猪饲养量273.4万头,比上年增长0.7%;羊饲养量41万只,比上年增长15.7%;家禽饲养量10577万只,比上年增长5.9%。全市肉类总产量31万吨,比上年增长2.6%;禽蛋产量26.1万吨,比上年增长9.9%;奶类产量1万吨,比上年增长20.8%。全市集约化养殖场已达1.5万家,养殖量占全市饲养业的7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2002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200.9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430.4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工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国有工业增速加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工业实现产值201.4亿元,比上年增长14.4%,高于规模以上工业4.1个百分点。中省营工业增长快于地方工业。全市规模以上地方工业实现产值258.3亿元,比上年增长7.1%;中省营工业实现产值172.1亿元,比上年增长15.4%,比地方工业快8.3个百分点。鞍钢生产经营实现了新的突破。2002年,鞍钢实现了铁和钢的产量双双超过1000万吨的骄人成绩,完成生铁产量1019万吨、钢产量1008万吨,全年实现产值160.8亿元,比上年增长16%,实现销售收入245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实现利税30.5亿元,比上年增长10.3%。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和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01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实现利润17.5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实现税金33.6亿元,比上年增长12.9%。亏损企业数比上年下降10.4%,亏损额比上年下降20%。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08.58%,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

  企业改革取得新进展。2002年,全市共完成市直企业转制176户;有17户国有大中型企业成为具备较为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股份制公司,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基本框架。国企退出的力度加大。列入省改制考核范围的国有及国有控股94户企业,已完成改制68户,其中退出国有50户,占改制企业的74%。依法破产力度加大。省考核的国有企业已有23户企业依法进入破产程序,超省目标3.8倍,列全省前列。

  建筑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市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总产值62亿元,比上年增长24%。各类房屋施工面积412.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47.7万平方米。全员劳动生产率10.2万元/人,税金总额2亿元。

   四、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四通八达,运输能力明显提高。2002年,预计各种运输方式完成客运量6800万人,客运周转量28.6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7.6%和0.7%;完成货运量1.3亿吨,货运周转量42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5.3%和0.9%。其中,公路运输完成客运量6252万人次,客运周转量28.4亿人公里,货运量1.2亿吨,货运周转量41.6亿吨公里;铁路运输完成客运量547万人,货运量1332万吨;民航运输完成客运量0.8万人,客运周转量1560万人公里。

  邮电、通信事业稳步增长。2002年,预计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2亿元,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0.5%。在邮政业务中,全年完成函件1225.7万件,比上年增长36.6%;特快专递29.9万件,比上年增长7.6%;邮政储蓄平均余额22.8亿元,比上年增长20%。城乡电话交换机总容量89.7万门,比上年增长4.9%;城乡电话用户88.6万户,比上年增加11.6万户,其中,住宅电话75.3万户,比上年增加9.9万户,电话(不含移动电话)普及率82.1%。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络继续发展。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72万户,比上年增长10.7%;国际互联网用户达24.3万户,比上年增长43.8%;数据通信总用户达184.9万户,比上年增长16.4%。

   五、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02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9.2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99.3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农村固定资产投资49.9亿元,比上年增长16.2%。更新改造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完成更新改造投资46.6亿元,比上年增长20%;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1.6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完成基本建设投资22.9亿元,比上年增长9.5%;完成其他投资7.2亿元,比上年下降22.7%。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市地方完成投资105.4亿元,比上年增长8.3%;中省营完成投资43.8亿元,比上年增长25.7%。

  重点工程项目进展顺利。建国路交通走廊工程当年完成投资1.5亿元;中橡(鞍山)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的1.5万吨碳黑生产线建设工程当年完成投资4092万元;鞍山科技大学的实验室、教学楼、图书馆建设工程当年完成投资1.3亿元;鞍羊路改造工程当年完成投资1亿元;鞍山钢铁集团公司的炼铁新1#高炉建设工程当年完成投资6.3亿元。一些科技含量高的大项目明显增加。鞍钢“十五”重点技术改造项目2号冷轧生产线基本完成主体工程;大型厂二期改造工程钢轨万能轧制生产线竣工投产。

  商品房开发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全年实现商品房建设投资17.9亿元,比上年增长3.2%;商品房施工面积368.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0.6%,商品房竣工面积150.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2倍;商品房销售额15.4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其中销售给个人15.1亿元,比上年增长29.6%;商品房销售面积83.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8.9%,其中销售给个人82.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2.2%。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在竞争中快速发展。2002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56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实现居民消费品零售额139.3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实现社会集团零售额16.7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分经济类型看,在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继续保持增长的同时,私营和个体经济发展迅猛,在流通领域中的主导作用更加突出。全市国有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2.8亿元,比上年增长6.4%;集体经济实现7.6亿元,比上年增长5.7%。私营和个体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15.9%亿元,比上年增长14%,所占比重达74.3%,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分行业看,餐饮业增速加快,批发零售贸易业、制造业和其他行业保持同步增长。全市餐饮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7.2亿元,比上年增长20.1%;批发零售贸易业比上年增长10.5%,制造业比上年增长11.1%,其它行业比上年增长10.3%。全市实现集市贸易成交额257.3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城市实现集市贸易成交额33亿元,比上年增长38.3%,农村实现集市贸易成交额224.3亿元,比上年增长5.9%。

  市场物价有所回落。2002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99.2%,比上年下降0.8%。从构成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八大类主要商品价格变动情况看,三类商品价格有不同程度增长,其中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比上年增长3.5%,烟酒及用品类比上年增长0.1%,衣着类比上年增长3.7%。其余五类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比上年下降0.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比上年下降4.7%,交通和通讯类比上年下降2%,居住类比上年下降0.8%,食品类比上年下降2.9%。

   七、对外经济与旅游业

  利用外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年新签合同直接利用外资4.9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3%;实际利用外资1.8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9%,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6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2%。一批重大外资项目落户鞍山。

  出口形势明显好转。全年完成出口商品供货66.7亿元,比上年增长12.9%。中省营完成出口商品供货10.4亿元,比上年增长49.4%,其中鞍钢比上年增长45.8%;市地方完成出口供货56.3亿元,比上年增长8%。土畜产品类、化工产品类和机械设备汽车农机类成为我市出口的热门产品,出口供货总值增幅均在50%以上。全市外贸出口总额3.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3%。工业出口交货值47.6亿元,比上年增长27.5%。

  旅游业蓬勃发展。2002年,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中国鞍山千山国际旅游节,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52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0%,国内旅游收入35.9亿元,比上年增长26%;接待海外旅游者4.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4%。实现旅游总收入38.5亿元,比上年增长28%;旅游创汇31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0.1%。

   八、金融与保险业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33.2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9.86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00.1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7.44亿元;储蓄存款余额403.0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1.37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24.3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2.9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79.6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0.21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81.8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0.34亿元;中期流动资金贷款余额47.2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9.61亿元。全市累计现金收入1682.43亿元,比上年增长13.62%;现金支出1661.73亿元,比上年增长14.32%。累计回笼货币20.7亿元。股民保证金余额12亿元。

  保险业快速发展。2002年,全市寿险保费收入7.3亿元,比上年增长89.3%,赔付1.8亿元,比上年增长54%;财险保费收入3.3亿元,比上年增长8.8%,赔付1.9亿元,比上年增长53.2%。

   九、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取得新成绩。2002年,新扩建城市道路面积8.4万平方米;新扩建道路长度4280米;新增人行道面积7.2万平方米;新建排水管渠11.4千米;大修柏油路58万平方米。全年种植乔木18.5万株,灌木188.2万株,栽草坪5万平方米,栽植绿篱235万株,栽植藤本植物1000万株,新装路灯6757盏。改造小区43个,小区修柏油路17.5万平方米,新铺道板27.2万平方米。全年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达14.2亿元,建国路交通走廊、二一九公园广场改造等一批重点城市建设项目相继竣工。

  环境保护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2002年,城市空气环境质量有一半以上天数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40.3%;太子河鞍山小姐庙段化学需氧量达到国家五类水质标准;声环境质量按功能区基本达标;预计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上年减少3.5%,其中废水中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量4.78万吨,废气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6.6万吨,烟尘4.38吨,工业粉尘8.5万吨,分别比上年减少8.1%、3%、0.8%和2.1%。

   十、公用事业

  公用事业继续发展。全年供水总量1.15亿吨,日均供水31.5万吨。煤气,天然气总用量8781万立方米;液化气10783吨,比上年增长6.4%;用气人口127.54万人,比上年增长2%;气化率为87.7%,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全市公交营运总里程达5929万公里,比上年增长13.3%;客运总量2.2亿人次。城区有各种公交汽电车1145辆,出租汽车5405辆。

   十一、教育与科技

  教育事业得到长足进步。全市有普通高等院校2所,本专科招生5632人,比上年增加471人;在校生19311人,比上年增加2531人。中等专业学校招生1337人,比上年增加140人,在校生5773人。普通高中27所,招生14100人,比上年增加1806人;在校生38065人,比上年增加3956人。初中招生47087人,比上年减少553人,在校生161589人,比上年增加1261人。小学在校生241795人,比上年减少7999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和小学辍学率分别为3%和0.1%。幼儿园在园儿童67117人,入园儿童40030人。社会力量办学有民办中学32所,民办幼儿园252所,其他非学历机构350所。科技事业稳步发展。2002年,完成科技成果66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3项,国际先进的12项,国内领先的22项,国内先进的31项。在完成的科技成果中应用于农、林、牧、渔业1项,采掘业1项,制造业2项,社会服务业1项,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49项。在取得的科技成果中,已得到推广和应用25项。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746项,成交金额1.52亿元,比上年增长0.66%。全年共受理专利申请690件。全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2.6亿元。

   十二、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和广播电视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全年共演出1000余场,观众99.8万人次;群众艺术馆、文化馆9个,文化站115个;公共图书馆9个,全年共接待读者77.5万人次;报纸总印数2075万份;各类杂志总印数12.5万册;全年共组织17项大型群众文化活动、498场大型文化广场演出,观众达182万人次。14部作品荣获国家级和省级金银奖。第三届千山国际旅游节开幕式的演出和录播工作取得了圆满成功。城乡电影发行收入106万元,图书销售额4051.6万元。广播电台开办节目3套,广播人口覆盖率100%;电视台开办节目3套,有线电视用户33万户,电视人口覆盖率100%。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2002年,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180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41个,个体、私人诊所1558个;总床位18194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医疗床位16352张;卫生技术人员17531人,其中医院、卫生院医生7049人,护师、护士12025人。年末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3个,卫生技术人员801人;妇幼保健机构7个,卫生技术人员252人。计划免疫“五苗”接种率为99.6%。食品卫生监测合格率为93.4%,公共场所卫生监测合格率为97%。

  体育事业取得骄人成绩。2002年,成功举办了省九运会,鞍山市政府、市体育局分别被省政府、省体育局授予九运会特别贡献奖、特殊贡献奖。在省九届全运会上,鞍山运动员夺得了95块金牌,222枚奖牌,团体总分2438分,列全省第三。在省九运会的推动下,群众体育活动十分踊跃,学生体育合格率为97.6%,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全年开展各类全民健身活动80多次。体育设施更加完善,有体育场馆24个,体育小区15个,建成了全省第一个全民健身形象工程二一九公园体育小区;建成了网球场、气枪馆、射箭场,完成了体育场改造工作。全年向省以上运动队输送后备人才16名,在国家队训练的鞍山籍运动员增加到11人。鞍山籍运动员今年共获得4项世界冠军、2项亚运会冠军。体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体育彩票全年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大关,为体育事业筹集公益金1000万元。

   十三、社会保障、就业与人民生活

  社会保障事业取得成效。2002年,为城市困难居民定期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5323.1万元,受保障人数7.4万人,保障面达4.3%。全市地方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单位5273个,参保在职职工人数44.7万人,征收养老保险费7亿元;全市参加医疗保险单位1956个,参保人数67.9万人。

  劳动就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57930人,比上年减少7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96%,比上年下降1.63个百分点。全市安置就业104080人,其中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48142人。下岗职工向失业保险并轨58333人(不含自费并轨)。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51元,比上年增长5.7%。人均实际支出7466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消费性支出5825.8元,比上年增长6.9%。在消费性支出中,娱乐文教及服务支出比上年增长7.7%,家庭用品及服务支出比上年增长16.7%,交通与通讯支出比上年增长7.9%。全市职工人均工资7588元,比上年增长18.5%。其中,在岗职工人均工资10847元,比上年增长17.3%;离岗职工人均生活费比上年增长29.9%。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782.3元,比上年增长4.9%。恩格尔系数由上年的37.6%下降到37.3%。

   十四、人口与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全年出生2.37万人,出生率6.9‰;死亡2.09万人,死亡率6.7‰;人口自然增长率0.83‰。年末总户数107.9万户,总人口344.6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74.07万人,占总人口的50.5%;乡村人口170.62万人,占49.5%。男性人口175.6万人,占总人口的50..94%;女性人口169.09万人,占49.06%。在总人口中,0—14岁50.5万人,占14.66%;15—64岁260.2万人,占75.49%;65岁及以上人口33.9万人,占9.85%。全年计划生育率99..19%,综合节育率90.3%。

  注: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年快报数或初步统计数。
责任编辑:
版权所有:辽宁省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地址:虎扑体育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9号 邮编:110032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372号 网站标识码:2100000037
ICP备案序号:辽ICP备05023109号 联系邮箱:mhwz@ln.gov.cn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