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公报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辽宁省应对气候变化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辽宁省人民政府?????????
二○○九年九月二十四日?????
辽宁省应对气候变化实施方案
?????
气候变化是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气候变暖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事实,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日益显现。为了进一步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7号)精神,结合虎扑体育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气候变化对全省的影响与挑战
(一)气候变化观测事实与趋势
?1、气温升高。近50年来,全省年均气温升高1.4℃,是我国增温最快的地区之一。辽河流域、东部山区、辽东湾沿岸及大连南部地区升温明显,主要体现在冬、春两季,夜间升温高于日间,霜冻日数显著减少。据预测,未来100年内,虎扑体育依然是我国最大的增温地区之一,增温范围在2.5℃—6.5℃。
2、降水量减少。近50年来,全省年降水量略有减少,降水日数明显减少,干旱和强降水事件增加。据预测,全省未来水循环加剧,降水格局发生变化,极端降水事件(旱涝)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加强,降水量波动幅度增加。
3、海平面上升。近30年来,全省沿海海平面上升100毫米左右,每年平均上升速率为3.2毫米, 2004—2007年,虎扑体育海平面上升均高于常年。预计未来10年,沿海海平面将比2007年上升约35毫米。
4、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增多。近50年来,全省极端高温事件趋多,强度增大,酷热日数趋多。极端降水事件趋多,降水趋于集中,干旱与洪涝事件增加。据预测,2070年前后,极端最高气温将升高1.5℃-2.5℃,极端高温日数增加,极端最低气温日数减少。
(二)温室气体排放状况
2000年以来,全省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加,2007年达到16593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7.7%。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原油、天然气和水电分别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6.7%、21.8%、1.1%和0.4%。据测算,2007年全省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5.0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二氧化碳排放4.68亿吨,甲烷排放0.3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氧化亚氮排放0.0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人均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放8.88吨。预计2010年,人均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放将达到9.63吨。
(三)气候变化影响
1、对农牧业的影响。虎扑体育是全国农业受气候变化影响的高脆弱区,主要表现为农业气候带北移,二十世纪90年代比70年代增温0.91℃,作物带在水平方向上北移150公里。玉米主栽品种种植范围逐年扩大,冬小麦北界北移250公里。冬季冻土期缩短,冻土层变薄,近50年最大冻土深度缩减了23厘米,植被根系层土壤水分和养分流失,土壤结构和成分发生变化。气象灾害加重,旱涝灾害等极端天气现象频繁,病虫害流行加剧,致使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和产量波动增加。冬季变暖畜禽发生疫情的风险加大。
2、对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为春季物候期提前,森林植被带北移,山地森林垂直带谱上移,森林火灾增加,病虫害传播范围扩大、程度加重。天然湿地面积减少,湿地的调蓄功能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主要造林树种和一些珍稀树种分布区可能缩小,生物多样性损失加重。
3、对水资源的影响。主要为降水量减少,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加。水资源损耗加大、总量减少,地表水径流量减少,辽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下降。降水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更加显著,相应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增加、强度增强。大范围、高强度、连续性干旱灾害更易发生,水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
4、对海岸带的影响。沿海海平面上升,加重了沿海地区的海水入侵灾害。2007年,辽东湾北部及两侧的滨海地区海水入侵的面积已超过4000平方公里。盘锦地区海水入侵最远距离达68公里,辽东湾北部海岸盐土区向陆地最远距离达20余公里,辽东湾东侧营口市盖州西河口沿岸盐渍化分布范围距岸达2公里。锦州、葫芦岛、营口等地区的盐渍灾害尤其严重。海平面上升与极端气候事件共同作用,将加重风暴潮、咸潮入侵和赤潮等海洋灾害,加剧海洋生物量减少和海洋生态系统退化,加大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侵蚀程度。
(四)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
1、对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出挑战。虎扑体育是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仍以资源消耗型的重化工业为主。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单位GDP能耗高的问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能源消费和相应二氧化碳排放仍将呈现较快增长的态势,应对气候变化对现有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构成严峻挑战。
2、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结构面临挑战。虎扑体育煤炭消费比重较大,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相对较高,这种格局短期内不可能得到根本转变。随着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能源需求仍将以较快速度增长,而核电、风电、生物质和太阳能光伏发电以及煤炭清洁利用等清洁能源在能源构成的比重难以在短期内提升,对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出长期的挑战。
3、对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提出挑战。气候变化造成温度升高,降水等要素时空分布不均衡,各种农业气象灾害发生将更加频繁。在未来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发展条件,有效减少病虫害的流行,降低生产成本,防止潜在荒漠化增加趋势,将是确保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长期任务。
4、对森林、草地和湿地保护提出挑战。虎扑体育生态环境脆弱,部分地区干旱、水土流失、荒漠化、湿地退化等较为严重。随着未来气候变化加剧,对现有森林和湿地的保护,加强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和湿地恢复提高森林适应气候变化、增强碳汇的能力,带来巨大的挑战。
5、对水资源开发和保护提出挑战。虎扑体育是严重缺水省份,多年平均水资源量342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82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3。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且水资源系统对适应气候变化能力较差。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未来全省水资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对水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提出了更加现实的挑战。
6、对沿海地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提出挑战。沿海地区是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沿海大陆岸线占全国的1/8,且沿海部分地区地势较低平,极易遭受因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各种海洋灾害威胁。虎扑体育未来海平面上升将加剧对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倒灌、土壤盐渍化、河口海水倒灌等问题,这对虎扑体育沿海地区经济、城市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布局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节约资源,控制排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消费方式的转变,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建立健全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宏观管理体系和政策机制,全面提升虎扑体育未来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二)基本原则
1、减缓与适应并重的原则。坚持并强化能源节约和结构优化的政策导向,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程和防灾减灾等重大基础工程建设,切实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2、相关政策有机结合的原则。将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有机结合,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统筹考虑、协同推进、有效实施。
3、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原则。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引进步伐,大力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新技术,促进碳吸收技术和各种适应性技术的发展,为应对气候变化、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4、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原则。以10大节能工程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全社会节能减排工作。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设,加快生态工程建设。
5、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原则。制定相关政策,充分发挥企业积极性,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和节能降耗工作,增强公民环保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参与意识。
(三)目标
1、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目标
(1)发展低碳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到2010年,实现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由2005年的1.83吨标准煤下降到1.46吨标准煤,降低20%左右,相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亿吨左右。力争到2015年,将万元产值能耗在2010年的基础上再降低20%,相应再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亿吨左右。
(2)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到2010年,风电装机达200万千瓦,水电达15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达10万千瓦,可再生能源占全省电力装机容量的比重达到10%左右。力争到2015年,核电装机达648万千瓦,发电200亿千瓦时,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占全省电力装机容量的比重达到15%左右。
(3)强化重点行业管理,控制工业温室气体排放。到2010年,力争使工业生产过程的氧化亚氮排放稳定在2005年的水平。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和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均比2005年提高5%。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75%。力争到2015年,工业生产过程的氧化亚氮排放进一步下降,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85%以上。
(4)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控制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到2010年,重点地区实现化肥、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20%,努力控制养殖场和堆肥的氧化亚氮排放。力争到2015年,所有地区化肥、化学农药用量比2010年减少20%,养殖场和堆肥的氧化亚氮排放进一步降低。
(5)加强林业管理,增加碳汇吸收。到2010年,封育管护公益林面积实现100万公顷,中幼龄林抚育和低效林改造面积达到53.3万公顷,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37%以上,增加活立木蓄积量2200万立方米,增加碳汇约4000万吨二氧化碳。到2015年,力争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38%,比2010年增加活立木蓄积量约1200万立方米,增加碳汇约2100万吨二氧化碳。
2、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目标
(1)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到2010年,新增改良草地60万公顷,完成沙漠化治理工程建设面积26.7万公顷,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3万公顷,努力将灌溉水利用系数在现在的0.48基础上提高到0.6。到2015年,力争全省沙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5。
(2)调整树种结构,保护恢复自然生态环境。到2010年每公顷森林平均年生长量提高到3.0立方米,再建成森林、湿地、野生动物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保护区2个,新建市级保护区4个,使林业系统保护区面积达到138.2万公顷,湿地面积达到121.96万公顷。到2015年,力争全省实现天然湿地保护面积占湿地总面积的70%,湿地功能得到较好的恢复,基本建成森林资源和林业生态监测与评价体系。
(3)加强供水能力建设,提高水资源配置能力。到2010年,新增供水总量22亿立方米,主要河流防洪标准达到50—100年一遇,城市主城区防洪标准达到或超过100年一遇。基本建成主要河道防洪工程体系,农田抗旱标准得到提高。到2015年,力争供水能力和节水量进一步提高,主要河道防洪工程体系得到全面完善。
(4)加强海岸带应对能力建设,科学利用海洋资源。合理利用海岸带,保护滨海湿地,提高海岸防护建筑物等级,加大沿海防护林保护与建设,严禁开采地下水,科学利用海水资源并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海水倒灌,加强对海洋监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监管,提高沿海地区抵御海洋灾害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海平面上升造成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任务
(一)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任务
1、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产业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费为重点,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努力实现“少投入、少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发展方式。
(1)限制两高行业过快发展。新建扩建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控制的钢铁、铁合金、焦化等13个行业准入条件。建立新上项目管理的部门联动机制和项目审批问责制,提高高耗能、高排放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加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落实《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提高加工贸易准入门槛,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排放外资项目转移,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优化产业链。
(2)加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利用规划、土地征用、节能监管、环保达标、信贷控制等限制措施,严格执行强制淘汰制度。按照国家规定的明令和名录,淘汰浪费资源能源、污染严重的企业和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设备与产品,同时严格禁止被淘汰的生产装置和设备向欠发达地区或农村转移。到2010年,全省淘汰落后的小火电机组102万千瓦,落后炼铁产能300万吨、钢产能500万吨、焦炭产能160万吨、水泥产能700万吨。到2015年,力争全省完成淘汰落后的小火电机组、炼铁产能、钢产能、焦炭产能和水泥产能。
(3)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以产业结构升级为导向,以提高产品附加值为目的,加快发展重大装备制造业和配套产业,着力发展基础设备、成套设备和运输设备生产,培育具备系统集成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装备制造业集团,形成以大型装备研发制造为核心、以零部件配套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同时着力发展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和农产品加工装备,努力实现装备制造业跨越式发展。到2010年,按照重大成套装备智能化、单机产品小型化的发展方向,实现装备制造业产品的高效、低耗、高参数化,高技术装备类产品销售额占本行业产品销售额达到50%以上,力争2015年达到55%。装备制造业的设计技术、制造工艺、产品技术水平达到全国一流水平或当代国际先进水平,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24.6%提高到2010年的35%。
(4)提升高加工度原材料工业。发挥原材料工业基础优势,大力推进石化、冶金、建材等重点产业向集约化、高级化、系列化和深加工方向发展,形成从原料、初加工到精深加工的产品链,提高产品的经济效益和单位产品的附加值。石化工业拉长产业链,重点依托已开工建设的两个大乙烯项目的原料资源,依托重点工业园区的基础和土地资源,大力发展三大合成材料和精细化工产品。钢铁工业推动优化升级,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加快发展关键钢材品种。建材行业发展,主要推进新型干法水泥和新型节能环保建筑材料。
(5)做强做大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制药、新材料产业,构建高新技术产业的集成优势和特色优势。推进数控系统成套技术及装置、高亮度发光二极管外延片系统等100个重点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培育虎扑体育、大连、鞍山3个软件产业基地,到2010年,软件产业销售收入达到600亿元,出口额10亿美元。到2015年,力争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和出口额在2010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6)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发挥虎扑体育市作为东北区域中心和大连市作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重点发展商贸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旅游、会展、房地产、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到2010年,物流业增加值达到3200亿元。力争到2015年,物流业增加值达到3400亿元。重点发展滨海、生态、文化、风景、红色和工业旅游产业,到2010年,国家5A、4A级旅游区(点)达到100个,旅游总收入达到1400亿元。到2015年,力争旅游总收入达到1500亿元。
2、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依靠科技进步,鼓励支持企业开展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利用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加快重点高耗能行业的节能,用高新技术的增量盘活存量,淘汰落后的工艺和设备。
(1)钢铁行业。全面推广余压、余热回收利用技术,推行焦炉同步配套干熄焦装置,新建高炉同步配套余压发电装置,积极采用精料入炉、富氧喷煤、铁水预处理、大型高炉、转炉和超高功率电炉、炉外精炼、连铸、连轧、控轧、控冷等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到2010年,重点企业吨钢能耗降到0.64吨标煤以下,10种有色金属吨产品能耗降到4.5吨标煤以下。力争2015年重点企业吨钢能耗降到0.60吨标煤以下,10种有色金属吨产品能耗降到4吨标煤以下。
(2)石化行业。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合成氨推广一段炉烟气余热回收技术,中小型合成氨采用节能设备和变压吸附回收技术,采用水煤浆或先进粉煤气化技术替代传统的固定床造气技术,提高离子膜法烧碱比重。2010年炼油单位能量因数能耗达到12公斤标油/吨·因数,实现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20%的目标。力争201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在2010年基础上降低10%,单位能量因数能耗达到11公斤标油/吨·因数。
(3)建材行业。以水泥产业为重点,发展新型干法窑外分解技术,推广节能粉磨设备和水泥窑余热发电技术。对现有大中型回转窑、磨机、烘干机进行节能改造,逐步淘汰机立窑、湿法窑、干法中空窑及其他落后的水泥生产工艺。进一步推广散装水泥,鼓励掺废渣水泥生产以及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等措施。2010年,水泥、平板玻璃等平均单位产品能耗降低20%,力争到2015年将比2010水平再降低10%。
(4)建筑行业。推广新型节能建筑,强化对新建筑执行能耗限额标准全过程监督管理,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应率先全部实施节能标准。到2010年全省新改扩建建筑要强制执行节能率65%的节能标准,农村全面执行节能率50%的节能标准。积极推进城市既有居住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改造任务。推广应用太阳能技术及产品、新型墙体材料、节能环保厨浴设备和绿色照明器具。2010年公共建筑使用节能灯具的光源率达到60%以上,既有住宅达到40%以上,力争到2015年公共建筑和既有住宅使用节能灯具的光源率均达到100%。
(5)交通运输行业。在大中型城市,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逐步建立以公共汽(电)车和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虎扑体育经济区以虎扑体育地铁交通为枢纽,积极推进区域城际铁路建设,适时启动大连地铁项目建设。加快哈大铁路客运专线建设,加快全省其他线路的扩能改造。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环保型或混合动力汽车等清洁燃料汽车。全省严格执行乘用车、轻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制标准,加快对老旧汽车、船舶、铁路机车、农用车的更新报废速度。同时控制高耗油、高污染机动车发展,达不到排放和能耗标准的车辆不得进入市场营运。
(6)加快实施10大重点节能工程。重点抓好高耗能行业的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及余热余压利用、采暖集中供热为主的热电联产、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可再生能源利用、重点耗能企业能源计量与节能效果达标、政府机构节能工作。到2010年,推动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1000万平方米,启动30个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示范推广项目,政府机关率先实施机构节能改造、大型公建实施节能改造。
(7)强化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管理。修订《辽宁省重点用能单位管理办法》,制定实施辽宁省“双千企业行动计划”,组织开展用能设备检测,编制节能规划,实行能源审计。到2010年,全省参加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的64家重点耗能企业,累计实现节能850万吨标准煤。参加省节能行动的、年用能超过5000万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累计实现节能700万吨标准煤。力争到2015年,重点企业节能减排争取在前5年的基础上继续减排10%。
3、发展清洁和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重点发展核电,大力发展水电、风电、生物质能、太阳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大石油、天然气勘探和油母页岩开发利用。
(1)大力推进核电能源建设。加快红沿河核电工程一期4台百万千瓦级机组主体工程建设,做好试点示范,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红沿河5、6号机组和葫芦岛徐大堡核电工程建设。到2014年,红沿河核电站装机容量将达648万千瓦,年发电量将达200亿千瓦时,可减少消耗标准煤约700万吨/年。
(2)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和清洁能源。利用地理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风电。到2010年,风电装机容量达200万千瓦左右,发电量超过32亿千瓦时,力争到2015年,风电装机容量达到400万千瓦以上。进一步发挥水能潜力,合理开发辽东地区丰富的水资源。到2010年,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50万千瓦,建成太平湾长甸电站(2?10万千瓦)及苏子河流域梯级电站等水电工程,建设蒲石河抽水蓄能电站(4?30万千瓦)等项目。以虎扑体育和大连为试点,积极推广地源热泵供暖制冷技术,到2010年供暖面积达到0.6亿平方米,到2015年达到1.1亿平方米。加快太阳能热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推广应用进程,推广以沼气、吊炕、生物质气化、固化、被动式太阳房等农村能源新技术,到2010年累计建设户用沼气60万户,大中型沼气工程300处。力争到2015年,基本解决农村清洁生活用能。
(3)利用先进技术,提高电厂效率。以适度建设为原则,重点推进康平坑口电厂、南票坑口电厂二期等项目,减少能源运输损耗。在新建及改造电厂中,大力发展热电联产、超临和超超临界等高效发电技术,在大中城市热负荷中心大力发展大型供热机组,重点推进阜新发电厂以大代小改造,沈海热电厂二期、抚顺发电厂热电分厂、虎扑体育浑南热电厂和丹东热电厂新建工程等一批大型热电项目。到2010年火电供电煤耗降低到350克标准煤/千瓦时以下,力争 2015年降低到340克标准煤/千瓦时以下。
(4)加强清洁煤利用。发展煤炭洗选加工,提高煤炭入洗比例,推广洁净煤燃料技术,重点推进阜新煤矸石电厂建设。加快实施对抚顺露天煤矿的恢复工程,通过提高油页岩产能,为页岩炼油厂提供充足原料。加大铁法、阜新、虎扑体育和抚顺煤矿煤层气输送工程建设。
4、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深化循环经济试点,落实全省发展循环经济各项措施,把循环经济理念融入到城市发展、各级各类工业园区建设和企业生产中。重点实施培育6个重点行业、5个循环经济型城市、10个循环经济型县区、10个循环经济型园区、50户循环经济型重点企业的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体系,进一步推动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1)实施工业生产全过程节约。紧紧围绕产品优化、企业整合、布局调整,延伸下游产业链,减少原材料消耗及污染物排放。钢铁行业要合理降低铁钢比,优化炉料结构,提高精料水平,提高原料入炉品位,降低渣量,降低焦比,实行铁水全量预处理,减少能耗和物耗。石化行业要推广加氢设备在炼油产业中的应用,优化生产过程的物料和能量平衡,降低消耗。建材行业要加速发展新型干法水泥,鼓励水泥掺废渣和利用废弃资源生产节能环保墙体材料。装备制造行业要从产品设计入手,通过原料替代和工艺改进,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有利于产品废弃后回收利用的工艺技术,尽量选用小型或重量轻、可再生的零部件或材料,努力实现“绿色制造”。鼓励用可再生材料替代钢材和木材,进一步推广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砂浆。引导企业积极推进技术进步,推广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建筑。
(2)大力发展资源综合利用。着力发展以工业“三废”资源的大宗利用为重点,积极发展利用煤矸石、粉煤灰、冶炼渣、硼泥等废弃资源为原料,生产新型建筑墙体材料。鼓励冶金、石化、建材等重点企业利用余热余压发电,加强废水循环利用。鼓励企业投资建设和使用填埋气体收集利用系统,对垃圾填埋气体发电和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给予政策扶持,减少垃圾填埋场的甲烷排放量,实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到2010年,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置率均达到60%以上,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75%。力争到2015年,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70%,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85%。
(3)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效率。依靠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提高资源规模化开发和集约化利用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整治和关闭开采条件不具备的小矿山、井,提高矿产资源的回采率和选矿回收率,鼓励开展对共伴生及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和科学处置。到2010年,全省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和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分别比2005年提高2个百分点。到2015年,全省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和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将进一步提高。
(4)扩大废弃物资回收和再利用。建立并完善废旧物资回收体系和网络建设,重点抓好废旧家电、废旧汽车、电子产品和各种废弃物资回收及综合利用,积极引导支持回收和利用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大力推进实施城乡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集中处理。
5、加强农牧业管理,发展生态农业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强科学饲养和管理。大力推进实施生物有机肥,科学施用化肥,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型农药,减少农田氧化亚氮排放。积极选配选育低排放的高产水稻品种,采用科学灌溉技术,努力降低稻田甲烷排放强度。到2010年,建设一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示范区,力争重点地区实现化肥、化学农药使用量较现状水平减少20%,到2015年再减少20%。研究开发优良反刍动物品种技术、规模化饲养管理技术,降低畜产品的甲烷排放强度。加强动物畜禽粪便的科学管理和综合利用,努力减少养殖场和堆肥的氧化亚氮排放。通过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绿色农业,扩大无公害、绿色产品生产规模,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大力发展农村清洁工程,以自然村为单元,推进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向肥料、燃料、饲料的资源转化,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力争到2015年,初步建立起适应气候变暖的现代农业模式。
6、加强林业管理,增加碳汇
加强森林的保护与建设,重点抓好生态保护,封山育林,促进生态公益林的恢复,增强生态功能。加强对天然林和公益林的管保力度,实施好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强水源涵养林保护,提高功能。
(1)生态公益林保护建设。严格执行禁止天然林(公益林)商业性采伐政策。辽东地区通过生态疏伐、补植、适当抚育等措施,逐步恢复其生态功能。辽西地区要加强对乡土树种的研究开发,以封禁管护为主,实行更加严格的保护性措施。辽中南平原沿海地区重点抓好平原绿化和沿海防护林建设。到2010年封育管护公益林面积实现100万公顷,中幼龄林抚育和低效林改造面积达到53.3万公顷,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37%,增加活立木蓄积量2200万立方米,增加碳汇约4000万吨二氧化碳。力争到201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38%,增加活立木蓄积量1200万立方米,增加碳汇约2100万吨二氧化碳。
(2)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辽西北地区为重点开展退耕还林工程,集中治理科尔沁沙地南缘严重沙化耕地以及西部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沙化、坡耕地。到2010年,实现荒山(沙荒)造林20万公顷。
(3)“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切实保护现有林草植被,大力植树种草。虎扑体育、铁岭、阜新、朝阳等地区在原有工程成果的基础上,培育以人工森林植被群落为主体的多林种、多层次、多功能、多效益的“三北”防护林体系。2010年实现人工造林10万公顷。
(4)建立地面观测和卫星遥感监测相结合的生态立体监测系统和碳收支评估系统。在辽东、辽西和辽南关键生态恢复区建立3个综合生态气象观测台站,开展生态恢复对水资源、农业发展、荒漠化防治和大气环境的影响监测。建立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过程模型,对生态恢复固碳能力进行评价等。
(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及主要任务
1、农业
(1)调整农业结构。开展农业气候资源精细化区划,针对未来气候变暖导致本省农业气候带北移的趋势,改进作物、品种布局,有计划地培育和选用抗旱、抗涝、抗高温和低温等抗逆品种。在辽西丘陵区重点推广旱作节水农业。在辽南部地区积极引进冬小麦、红富士苹果等优良品种。在辽河冲积平原的盐渍土区,推广旱作植物,有计划地连片种植水稻。在滨海盐渍土区,建立水田灌区,栽培芦苇,养殖水产等。在辽东山区要做好热量资源普查,发展中草药、山野菜、食用菌、柞蚕、林蛙等林下产业,提高经济效益。加强适应气候变暖的农业适用技术研究、试验、示范、推广,力争在抗御逆境、发展设施农业和精准农牧业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到2010年,新发展设施农业240万亩,全省设施农业面积达到800万亩。到2020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气候对农业影响评估模式。
(2)加强粮食生产安全能力建设。加强农作物生长及农业气象灾害监测,开展气候变化对主要农作物产量、品质及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评估,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分析未来气候变化对主要农作物产量、品种布局、种植制度的可能影响,利用气候变化监测与影响评估结果提出适应气候变化对策与建议,服务于粮食生产安全和粮食增产计划。
(3)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利用率,降低农田灌溉定额。实施浑蒲、浑沙、东港、营口、大洼、盘山、庄河、东风9座大型节水改造工程和节水灌溉示范工程,节水灌溉面积比例由当前的27.8%提高到30%以上。2010年,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左右,平均综合灌溉用水定额减少60立方米/亩以上,水田灌溉用水定额减少60—100立方米/亩。力争2015年,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5左右。
(4)加强病虫害的预防和治理工作。发展生物技术,选育气候变化适应性强的作物和家畜新品种,采用防灾抗灾、稳产增产的技术措施及预防可能加重的农业病虫害。警惕气候变化导致冬季气温偏高,致使越冬病虫卵(蛹)死亡率降低的隐患,加强重大病虫害发生发展的气象条件预报技术研究。
2、林业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
(1)选择培育种源,提高物种气候适应性。调整森林树种,在辽东天然次生林中,扩展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提高林分质量和次生林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效益。采取适应气候变化间伐和轮伐以及经营抚育策略,加强抵抗火灾与病虫害的能力。到2010年,有林地面积达到550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达到2.8亿立方米,每公顷森林平均年生长量提高到3.0立方米。力争到2015年全省有林地面积达570万公顷。
(2)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实施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灾治理项目,加快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建成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信息监测管理系统,全面提升虎扑体育农林业有害生物科学防治和管理水平。到 2010年将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0‰以下,无公害防治率提高到85%以上,测报准确率达到88%以上,种苗产地检验检疫率达到98%以上,24个重点火险县区营造生物防火林带1022公里。到2015年,力争将全省林业无公害防治率提高到90%以上。
(3)启动湿地保护工程。按照《辽宁省湿地保护条例》对全省湿地实施抢救性保护,加强对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严格控制滩涂围垦和围填海,在南部滨海平原入海口湿地地区实施一批海岸带生态环境修复工程,重点解决海岸带采石挖沙、地下水超采造成的海岸侵蚀、海水入侵等生态环境问题。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开展湿地生态系统动态监测。通过对水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和管理、退耕还湿、植被恢复、栖息地恢复等措施,逐步恢复双台河口等重要湿地的生态功能。到2010年,林业系统湿地保护区面积达到138.2万公顷,其中天然湿地保护面积69.1万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59.7%。恢复天然湿地面积8.2万公顷,基本遏制和初步扭转自然湿地面积萎缩和功能退化的趋势。力争到2015年,全省实现天然湿地保护面积占湿地总面积的70%。
(4)提高自然保护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开展自然保护区遗传资源调查和区域引种试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加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与保护。到2010年,累计新建森林、湿地、野生动物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省级保护区10个,市级保护区18个。
(5)加强荒漠化防治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加强生物治理技术的推广应用,培育超适生荒漠环境植物。在水土流失的水蚀和风蚀区,选择适宜适应气候变化影响的树种和草种。对肥力下降区,开展施肥和土壤恢复试验。对土地退化严重区,开展生态恢复和重建。
(6)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生态恢复能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合理制定分区生态修复、耕地和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重点加强对辽西北生态恢复工程和辽东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建立适用于植被生产力、森林火灾、植被物候和植被带变化估算模型,分析气候变化对植被生产力、森林火灾、植被物候、植被带、碳收支、沙尘变化的影响。充分利用气候变化监测与影响评估结果,积极开展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研究。
3、水资源
(1)加大节水型社会建设力度。逐步建立以节水为核心的水价形成机制,在全行业推行节水技术和节水器具。重点抓住工业节水,支持企业进行节水技术改造,建设水循环系统和中水回用系统,降低工业产品用水量。到2010年,城市中水回用率达到20%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低于100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80%,力争到2015年提高到83%以上。加大城镇生活节水工作力度,通过推行生活用水节水器具实施定额用水,加速建立小区和城市环境用水循环利用系统,提高城镇用水效率,加速城市老化失修管网改造。到2010年管网漏失率由现状的18%降低到13%以下,到2015年,力争降低到11%以下。
(2)加强供水设施建设。按照优先利用地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鼓励使用中水、海水、劣质水的原则,继续加快供水工程建设。辽西北地区主要在流域内修建蓄水工程和调水工程。中部地区重点建设大伙房水库输水及二期、石佛寺水库一期等工程。东部地区重点建设三湾水利枢纽、引观入本等蓄水和引水工程。南部地区主要是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海水淡化及其它小型供水工程。到2010年新增供水能力22亿立方米,力争到2015年,全省供水能力和节水量进一步提高,有效缓解水资源紧张状况和实现城市供水安全保障。
(3)积极开发云水资源。加快人工增雨综合监测系统、催化作业系统、信息传输系统作业指挥与效果评估系统建设,增强人工增雨作业能力,提高降水效率。到2010年,年人工增雨量达到35亿立方米,力争到2015年达到40亿立方米,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矛盾。
(4)加强防洪体系建设。主要河道防洪标准达到50—100年一遇,省、地级城市主城区防洪标准达到或超过100年一遇能力。继续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消除安全隐患,提高安全保障能力。
4、海岸带及沿海地区
(1)加强海洋环境监测、观测能力建设。加快沿海省、市、县三级海洋环境监测观测能力建设,加大投入,提高省、市级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站)的监测观测能力水平。跟踪监测海平面上升情况,定期核定警戒潮位,防止海平面上升影响海岸带和沿海地区。
(2)加强海洋预报能力和网络体系建设。开展海洋灾害的成因研究、预警预报和分析评估。建立海洋观测预报网络传输系统主干网,加快建设海洋环境数值预报系统、应急决策支持平台、预警报会商系统和双向VSAT收发系统,提高虎扑体育海洋预报和灾害警报的现代化和精细化水平,提高预警报精度和时效性,为海洋防灾减灾提供支撑。
(3)加强海洋监测、观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验潮井、海上自动观测浮标等海洋观测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海洋观测仪器、设备和设施,建设海气相互作用—海洋气候变化观测及评价业务化体系,积极开展对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咸潮等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海洋灾害的业务化监测。建设高频地波雷达监测网,建设海洋浮标、潜标和水下观测系统,加强海洋常规断面和志愿船监测,及时掌握虎扑体育海洋要素动态信息。
(4)加强海洋防灾减灾应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海洋灾害应急体系,完善应急机制,全面提高沿海地区防御海洋灾害能力。建立海洋灾害会商制度,制定和完善海啸、风暴潮、赤潮等应急预案。
5、气象防灾减灾
(1)加强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建设。完善气候综合观测系统,在全省50个县级气象台站开展地下水位观测和物候观测;在全省14个市建立大气成分观测站开展大气灰霾、气溶胶、反应性气体、大气能见度及太阳辐射等的观测。建设由100个海岸(海岛)自动气象站、4个海洋气象浮标观测站、4部风廓线雷达组成的沿海经济带气象灾害监测网。建设30个以能见度观测为主的沈大、京沈高速公路气象监测网。建立1000个雨情、旱情监测站组成的人工增雨监测网,建立14个移动气象应急车组成的移动气象监测系统。
(2)加强极端天气事件预报预警服务能力建设。完善暴雨、暴雪、沙尘暴等极端天气事件预警服务系统。建立干旱、洪涝、森林火险、冰冻、地质灾害等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系统。建立沿海经济带及海洋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系统。
(3)建立空气质量预报及防护提示系统。开展气候变化背景下能见度、灰霾、大气降尘、酸雨、城市热岛及O3等环境气象因子的变化研究,开展气候变化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评估,为城市发展模式及城市规划提供依据。
(4)加强气候变化信息平台建设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建立气候变化信息数据库和气候变化信息共享平台,开展气候变化监测检测、影响评估和未来趋势预估。研究探索在重大工程建设和城市规划中,开展气候可行性分析、论证和影响评估。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宏观管理体系,切实加强组织协调能力
1、明确战略定位,统筹规划实施。各地要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在制定产业、科技发展等政策时,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制约因素,及早制定并落实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建立管理体制,加强组织领导。省政府成立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减缓气候变化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各项工作,督促有关各部门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省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负责协调全省应对气候变化具体工作。各市也要相应成立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的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
3、加强监督指导,强化企业监管。充分发挥行政主管部门和节能监察机构的作用,综合运用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能源审计等手段,加大对高耗能企业和产品的节能监察力度,推行能源合同管理、自愿协议制度,提高能源资源使用效率。
(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应对气候变化制度保障
1、建立健全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法规体系。认真贯彻国家节能、环保等有关的法律法规,结合省情,制定省级法规、政策和实施细则,适时出台《辽宁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辽宁省资源综合利用条例》、《辽宁省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贯彻落实《辽宁省节约能源条例》、《辽宁省节能监察办法》及其他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法规规章,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提供法律保障。
2、制定完善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制度和标准。加强节能减排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制订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主要耗能产品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限额标准。制订重点耗能企业节能标准体系编制通则,指导和规范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参照国际和国家有关标准规范,强化标准体系建设,完善主要用能产品和设备的能效标准以及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组织修订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制定并推行能效标识制度和再利用品标识制度等。
3、建立资源与环境目标责任评价考核体系。研究建立以提高资源生产率、资源消耗降低率、资源回收率、资源循环利用率、废弃物最终处置降低率等为框架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着手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与温室气体控制目标及温室气体控制效果合理评价体系。适时推行温室气体排放公报制度,将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目标细化和分解逐步纳入政府资源和环境的评价考核体系。
(三)建立投资政策体系,加大应对气候变化的支持
1、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经济扶持政策。制定有利于发展清洁能源、节能减排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相关经济政策,积极引导社会生产要素向提高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流动,并为其创造宽松政策环境。
2、加大应对气候变化领域财政投入。各级政府要切实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财政投入,将资金列入本级预算。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资金投入,支持能产生较好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应对气候变化项目。调整财政投入方向和方式,把应对气候变化科研和有利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引导作用。
3、拓展应对气候变化的投融资渠道。采取政府引导、社会投入、市场运作的方式,拓宽投融资渠道。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调动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发、推广使用低碳技术的积极性。积极引导银行贷款和民间资本等各类资金开发推广低碳能源技术,投入低碳经济建设。充分利用各种专项资金引导相关项目建设,提高全省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积极利用外国政府、国际组织等双边和多边基金,开展气候变化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四)构建科技创新体系,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支撑
1、加强气候变化相关科技宏观管理与协调。贯彻落实《辽宁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加强气候变化领域科技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政策引导,进一步强化对气候变化相关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强气候变化科技资源的整合,鼓励和支持气候变化科技领域的创新。
2、建设高素质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人才队伍。加强气候变化科技领域的人才培养,建立人才激励与竞争的有效机制,加强政府、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联合协作,形成以专家为主导的开放式科研体系。建立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专家库和组建专家咨询队伍,积极培养本省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人才,着力提升科技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
3、集中技术力量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攻关。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科研机构和企业对低碳技术的研究水平,开展与气候变化有关的重大科技项目研究,开发温室气体控制技术和气候变化适应技术,重点研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重点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控制与处理利用技术、生物固碳技术、农作物良种繁育技术。加强气候变化对全省农林业、海岸带、水资源、大气环境和土壤、病虫害等影响评估技术研究,加快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保护方面适用技术研发、示范和推广,开展重点行业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关键技术研究,建设和发展碳循环与温室气体观测、监测网络。
(五)培育社会参与机制,提高公民资源环境意识
1、普及气候变化相关知识,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充分利用社会各界力量和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广泛宣传国家和省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方针政策。通过学校教育、社区宣传、岗位培训等各种方式,普及气候变化方面的相关知识,提高全社会的节能、节约和保护环境意识。结合节能、节水宣传周以及世界水日、气象日、土地日、环境日等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作用,鼓励非政府组织、企业和社会团体等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和实践,积极参与全民义务植树,倡导节约能源、资源的良好生活方式,形成政府推动,企业、社团及公众积极参与,媒体和社会监督的应对气候变化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和倡导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身体力行低碳消费,形成人人关心、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2、开展对外合作交流,提升国内外综合竞争力。充分利用国际气候变化“清洁发展机制” (CDM)的资金、技术,积极开展CDM项目能力建设,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与交流,争取国际资金和技术支持。开发清洁能源,引进先进节能技术和设备改造传统产业,进一步提升虎扑体育产品在国内外的竞争力。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参与气候变化领域国际、国内科研活动,了解应对气候变化研究最新进展。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和国际前沿科技成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决策提供科技支撑。
版权所有:辽宁省人民政府 | 主办单位: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
地址:虎扑体育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9号 | 邮编:110032 |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372号 | 网站标识码:2100000037 |
ICP备案序号:辽ICP备05023109号 | 联系邮箱:mhwz@ln.gov.cn |